> 長春新聞 > “形神乍相逢”的出處是哪里

“形神乍相逢”的出處是哪里

“形神乍相逢”的出處是哪里

“形神乍相逢”出自唐代鮑溶的《廬山石鏡》。

“形神乍相逢”全詩

《廬山石鏡》

唐代 鮑溶

東巖采薇人,巖際朝見月。

怪墮幽蘿間,非時更澄徹。

綠蘿就玉兔,再與高鳥歇。

清光照掌中,始悟石上發(fā)。

誰傳陰陽火,鑄此天地物。

深影藏半山,虛輪帶凝雪。

早回謝公賞,今遇樵夫說。

白日乘彩霞,翩翩對容發(fā)。

我圖辨鬼魅,信美留煙闕。

形神乍相逢,竟夕難取別。

如其終身照,可化黃金骨。

《廬山石鏡》鮑溶 翻譯、賞析和詩意

《廬山石鏡》是唐代詩人鮑溶創(chuàng)作的一首詩詞。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、詩意和賞析:

中文譯文:

東巖采薇人,

在巖際朝見月。

怪墮在幽暗的藤蘿之間,

并非適時更加明亮透徹。

綠藤依附在玉兔上,

再與高鳥一同歇息。

清澈的光芒照耀在掌中,

才領(lǐng)悟出石上的發(fā)光。

誰傳播了陰陽之火,

鑄造了這天地間的物體。

深深的影子藏在半山之中,

虛幻的輪廓帶著凝結(jié)的雪。

早日回去向謝公致謝賞識,

如今卻遇到了樵夫的話語。

白天乘坐彩霞,

輕盈地對容顏發(fā)生變化。

我要揭示出鬼怪的真相,

相信美麗會留在煙闕之間。

形體和精神突然相遇,

整夜都難以分離。

如果能夠永遠(yuǎn)映照,

就能化作黃金的骨骼。

詩意和賞析:

《廬山石鏡》以廬山的景色為背景,描繪了一個神秘而奇幻的場景。詩中以自然景物為表象,抒發(fā)了詩人對人生和美的追求。

詩的開頭,詩人在廬山的東巖之間采薇,望見了明亮的月亮。接著,詩人描述了在幽暗的藤蘿間,月光并沒有完全照亮一切,暗示了事物的表象并非都如表面所見,暗示了詩人對于現(xiàn)實世界的思考。之后,詩人將綠藤比喻為玉兔,將高鳥與之一同棲息,形成了一幅奇特的景象,展示了詩人的想象力和對自然的獨特感悟。

詩的下半部分,詩人提到清澈的光芒照耀在掌中,領(lǐng)悟出石上的發(fā)光,這里可以理解為詩人通過觀察自然景物,領(lǐng)悟到了一些人生的道理和哲理。詩人進一步思考,誰傳播了陰陽之火,鑄造了天地間的萬物,表達了對宇宙之謎的思索和對創(chuàng)造力的敬畏。

接下來,詩人描繪了深深的影子藏在半山之中,虛幻的輪廓帶著凝結(jié)的雪。這里的影子和輪廓可以理解為現(xiàn)實世界的表象,而凝結(jié)的雪則是一種象征,暗示了詩人對于現(xiàn)實世界的深入思考和對真實性的質(zhì)疑。

詩的結(jié)尾,詩人提到自己早日回去向謝公致謝賞識,如今卻遇到了樵夫的話語。這里可以理解為詩人在追求美和真實的過程中,遭遇到了現(xiàn)實的沖擊和阻礙。詩人希望能夠乘坐彩霞,與美麗的容顏相遇,同時也表達了對人生的追求和對美的向往。

最后兩句詩,詩人表達了對于揭示真相和追求美麗的決心和執(zhí)著。詩人希望形體和精神能夠永遠(yuǎn)相遇,難以分離,這可以理解為對于內(nèi)在和外在的和諧統(tǒng)一的渴望。詩的最后一句以化作黃金的骨骼作為終極的象征,表達了對于永恒和卓越的追求。

總的來說,這首詩詞《廬山石鏡》通過對廬山景色的描繪,表達了詩人對于現(xiàn)實世界的思考和對美和真實的追求。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比喻,展示了詩人的想象力和對自然的獨特感悟。同時,詩人也透過自然景物探討了人生的意義和宇宙的奧秘,表達了對于真相和永恒的追求。